
工時長托兒難?單親母親安心「重返職場」
「景睿媽媽」是一名地產代理,每周工作六天,但不定時都需要「帶客睇樓」,工時更長達10 多小時。她接受《港紙》訪問時坦言,私人保姆市場收費高昂,「最便宜也要90 至100 元一小時,根本負擔不起」。分居後獨力撫養幼女,她一度陷入困境,直至偶然一次看到南區婦女會「南區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」的宣傳海報,才找到出路。
該計劃收費每小時20 餘元,相比之下減輕了經濟壓力。景睿現由第二位社區保姆「景儀姨姨」照顧一年多。「景睿媽媽」形容保姆姨姨一家也將女兒視如己出,「姨姨的先生甚至會主動帶景睿去公園玩,這種感情用錢是買不到」。女兒甚至黏着保姆不願跟媽媽回家,讓「景睿媽媽」得以安心投入工作。
社區保姆網絡 建構鄰里信任
「南區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」隊長、註冊社工楊斯媚向《港紙》表示,香港南區婦女會保姆團隊十分多元化,包括退休人士、陪月員、兒科護士等,雖無硬性專業資格要求,但需通過家居安全評估及培訓。
「重點是透過鄰里互助,幫助有需要的家庭。」楊斯媚強調,團隊也會定期家訪及突擊檢查,確保計劃服務質素。配對時也會考慮保姆專長,例如嬰幼兒照顧或特殊學習需要支援,並優先安排同邨配對,方便家長接送。
從「生埗」到親如家人 跨代情感連結
「景儀姨姨」因子女長大後「百無聊賴」加入該計劃,她向《港紙》坦言,當初重學換尿片、餵奶等技巧是一大挑戰。如今她與景睿情同母女,「全家都當多了一個妹妹」。這種情感紐帶正是計劃的獨特價值——「景睿媽媽」提到﹕「兩任姨姨是真的當自己個女或者孫女咁樣照顧,『景儀姨姨』仲為佢親手整咗最喜歡卡通人物的被鋪用具。」此外,哪怕第一任保姆暫時無再照顧景睿。但是節日期間兩家會互贈月餅、粽子,形成社區「親如家人」的跨代情感聯繫。
香港南區婦女會副主席陳麗華表示,香港南區婦女會自1975年成立, 大約2000 年起與社署合作開展「互助幼兒中心」,2011 年起開展「南區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」,現獲政府資助擴展服務。她指出,香港出生率低,但雙職家庭需求仍迫切,「許多媽媽因工時不定難找固定保姆,我們的彈性服務填補了缺口」。
倡議增親子活動 促社區共融
儘管服務獲家長好評,「景睿媽媽」也建議增加親子聯誼活動,如旅行日,讓家長與保姆有更多溝通機會。「可能大家去大澳或大棠一些流行的親子遊地方,可以和小朋友,和保姆姨姨在日常照顧以外,有更多互動的機會。因為以我所知,他們找的保姆和嬰幼兒的連繫很多。但可能保姆姨姨和家長的連繫就會少了。有機會可以聯繫感情的話,會加強我們和保姆姨姨的感情和關係。」
「景睿媽媽」也提到,現時社會很多聲音表示要「老有所依、老有所養」。可能年長者便覺得自己失去生產力,可能自我懷疑,但計劃卻在他們申請成為社區保姆後,依然可以有能力,有一分力幫助到人,對年長者也是一件好事。「所以我覺得,多計劃不同活動去幫助不同的弱勢群體。其實對這個社會是有好處的。因為要單靠政府很難做到所有東西,但透過這些地區機構,做這些活動,才能幫到更多,可能政府都忽略了的人。」